古箏公仔MSNmessenger圖片下載
作者:賢琴藝致 日期:2007-05-16 18:39
魏子淵.詹家鈞是大無畏英雄
作者:賢琴藝致 日期:2007-05-13 11:57
溫馨的節日母親節快樂
對家人還有許多未盡之處
感謝父母親的養育之恩
前天
我國兩位優秀的飛官
因演習而失去了他們寶貴的生命
其中
正駕駛魏子淵
是長年於台中教授古箏的國樂家
魏德樑老師的公子
飛官是大無畏的英雄
http://www.tosaint.com/forum/showthread.php?t=437
白髮送黑髮人
是多麼多麼多麼令人鼻酸
敬佩
從大學畢業出社會五年了
比較能感受到生老病死
人的確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再多虛名卻無一可留予後代子孫
枉費來此走一遭
也請在心中觀想
白色純潔的心海一朵蓮花綻放
送到魏子淵.詹家鈞的佛土

處女曲
作者:賢琴藝致 日期:2007-05-10 00:06
二胡琴馬:馬英九的領導統馭
作者:賢琴藝致 日期:2007-04-29 14:52
胡琴:聽見幸福的聲音
作者:賢琴藝致 日期:2007-04-28 02:45
吳佩瑩胡琴獨奏會
作者:賢琴藝致 日期:2007-04-21 03:12

主辦: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
日期:96/5/13(日)19:30
地點: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演藝廳(自由入座)
曲目:五月春潮 (二胡+揚琴)雨打芭蕉 (二胡+揚琴)亂世情侶 (二胡+鋼琴)桃花過渡 (雙二胡+鋼琴)聽松 (低音二胡)秦腔牌子曲 (板胡+揚琴)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 (二胡+鋼琴)
藝術指導:丁魯峰教授
鋼琴伴奏:黃若喬.揚琴伴奏:陳昱仁.二胡二部:馮舒園
=
這次幫佩瑩設計的海報^^給點意見吧!
設計的理念:
斷層-重組-再現
藉由隨意的切割,以色彩的三元色:紅藍黃為色塊
重組視覺對胡琴的模糊印象,琴聲再現!
「敲東西!台英擊樂之夜」
作者:賢琴藝致 日期:2007-04-12 02:13
是由這場音樂會的作曲家:王思雅老師授課
開啟了自己另一種思維
噪音經過安排也可以是一種表現的聲音
音樂不在只是音樂
還有很多可能
尤其從當代藝術裡數位影像與聲音的結合可嗅出
聲音的表現力無窮!有空來去聽這場音樂會吧^^
=

演出地點:十方樂集音樂劇場
洽詢電話:(02)25935011
售票請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票 價:300元
十方樂集2007年春季公演「Open House音樂新觀點」開幕音樂會「敲東西!台英擊樂之夜」即將於4月15日在十方樂集音樂劇場登場!這場開幕音樂會匯集了台灣與英國兩地相當活躍與重要的現在作曲家的作品,其中英國作曲家Jeroen Speak為十方樂集創辦人徐伯年譜寫的「The Architecture of Time」,以及台灣作曲家王思雅、潘家琳的作品「三部影聲」、「迴˙盪˙響」,都將是世界首演。而英國重量級作曲家Michael Finnissy寫給台灣作曲家溫隆信的作品「Ru Tchou」(日出)也將由十方樂集在當天進行台灣首演。除了嘗試充滿前衛與實驗性質的世界首演作品十方樂集也將在「敲東西!台英擊樂之夜」中重新演譯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楊聰賢集合傳統樂器與打擊樂的作品「佚名之島」。
節目資訊:
曲目/作曲家:
佚名之島 To An Island Without A Name/楊聰賢 Yang Tsung-Hsien
日出 Ru Tchou/麥可‧斐尼西 Michael Finnissy(台灣首演)
時間構體 The Architecture of Time/司杰 Jeroen Speak(世界首演)
鼓塔 Gu Ta/司杰 Jeroen Speak
迴、盪、響 Reverberation-Reflection-Resonance/潘家琳 Pan Chia-Lin (世界首演)
三部影聲 3 Images Sonores/王思雅 Wang Sue-Ya (世界首演)
演出人員:
指揮/楊聰賢 擊樂/黃雅綾、劉雅如、陳薏如、汪雅婷、陸淯姿、柯若櫻
鋼琴/劉韋志 琵琶/陳玉山 笛簫/邵千鳳 二胡/李家瑜 互動影像/賴韋光
TEL:02-2593-5811 FAX:02-2591-5535 [103]北市民族西路187巷4號
4/27國家國樂團NCO節慶四季
作者:賢琴藝致 日期:2007-04-06 23:40
即是由瞿春泉老師授課指導
不過.因為自己能力不夠
總感到有些遺憾,沒能在學習多點瞿老師的指揮技術
只學了瑤族舞曲跟柴可夫斯基的胡桃鉗組曲選段>_<甚感可惜!
迄今仍有許多指揮上的問題想求教
4/27國家國樂團NCO有一場台灣真美系列音樂會:節慶四季
http://www.tosaint.com/forum/showthread.php?t=174
網頁上瞿老師有句話很能打動我
是誰說過,有地方色彩的,也就是世界的。越有自己的特色,就越能成為世界性的代表。
沒錯!全球化使得在地化更為重要,不管是音樂還是設計
另外
關迺忠老師的創作介紹中有一段.我個人也相當認同
我在約 20 年前寫了“豐年祭”,那首樂曲在寫作時我還沒有踏足過臺灣,但是我看了一些山地同胞的風俗,很有興趣。所以就應香港音樂事務處的邀請寫了那首樂曲。那樂曲中只是描述了山地同胞豐年祭的情景,並沒有採用任何山地同胞的音樂素材。所倖的是這首樂曲在臺灣演奏後獲得的普遍的認同。現在所寫作的“豐年祭 - 二號”我仍舊是沒有採用民間的素材,而只是描寫那豐收的慶典和那歡樂的心情。
我想任何一位藝術家應該要有自己敏銳的觀察力
而非人云亦云
雖然借鏡既有素材發揮是一種引起共鳴的方式之ㄧ
但我想從無到有的創造才更令人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