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禮海藝師家具木雕墨繪傳習計畫第一期心得
作者:賢琴藝致 日期:2004-11-20 01:52
二年二班的游老師,沒有因為時代巨輪轉動而退場,反將台灣最刻苦與最繁華的歲月,在一件件作品裡著實紀錄下來,從仿古中式家具,到日據時代創先使用新型機具,再揉和希臘羅馬雕飾,最後所建立起獨特的大溪風格,因應環境不同,將口號化做具體行動,不斷提升家具藝術化!,
從游禮海老師、簡淵川老師學習這七個月以來,每一次上課游老師都會說一些對於家具藝術的獨到見解,人生哲學及年輕時的奮鬥歷程,師徒的對話沒有因為年齡而阻礙,只能讚嘆!人生有限,不是什麼都要學,而是學扎實,精準用!怎麼磨刀,怎麼拿刀,懂得變通,其中最令人感嘆的還是國外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視,全力照顧有實作能力的藝師,給予高度肯定,反觀國內還是一枝筆、一張嘴,不過,這次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大力支持下,終於為台灣留下了一些紀錄,衷心期待游老師的作品集。
回憶起這些日子以來的點點滴滴,內心除了感謝還是感謝,每每加班趕工的夜晚,兩位老師的身影,不時給予協助鼓勵,深深感謝游禮海老師、簡淵川老師的敦敦教誨,要是沒有兩位師傅指導,這兩件作品還真不知道該怎麼完成!
最後引用游師父的明言:三年苦工,四年苦楚。與大家互勉!

看到自己的豬頭照
還是換一張黑白的比較不嚇人
閒情逸致
作者:賢琴藝致 日期:2004-11-20 01:07
20041010一通則百通
作者:賢琴藝致 日期:2004-10-11 01:14
中生漆毒
作者:賢琴藝致 日期:2004-08-30 01:38
游師傅的背景經歷(全文版)by viki
作者:賢琴藝致 日期:2004-05-15 01:45
游師傅的背景經歷(全文版)
※ 大溪木器家具 傳習匠師 游禮海師傅 背景經歷
游禮海,桃園大溪人,生於民國二十二年,現年七十二歲。自幼喪父,家境清寒,十六歲向黃全先生習藝,從此終日沈浸在傳統工藝當中。
(一)背景
大溪由於歷史、地理的特殊背景,近一百年來成為台灣北部傳統家具製作的中心。在此段時間內,許多家具師傅在此開業、授徒,無論是昔日由中國內地移入的所謂「唐山師傅」,或在大溪本地土生土長習得技藝的「子弟師傅」,抑或受大溪興盛的家具發展吸引而來的「外地師傅」,今日大溪能有如此蓬勃的傳統家具業,這些默默付出的師傅功不可沒。其中頗負盛名的家具師傅當屬游禮海先生。
游先生向黃全師傅學的主要是木工、油漆,還有少許的雕刻技術,出師後因為興趣,自己進一步研究雕刻、油漆,以及設計概念,並將人體工學考慮進去,奠定他成為優秀匠師的基礎。游先生做學徒時,正值台灣戰後光復時期,社會經濟環境普遍不佳,因此當時對家具的要求在於材料好、手工好、耐用,以實用為主,對造型、美感並不重視。那時最常做的是圓凳、烏椅仔、椅條,以及吃飯用的桌子。
三年學成,替師傅做一年後,便到台北當師傅,在台北待了四年,都是做西洋家具。二十五歲回大溪師傅處當領班,對大溪傳統的家具加以改革,大溪家具自此開始聲名大噪。三十歲開始創業,開在「吉美家具行」現址,當時西洋家具開始沒有利潤,一方面是看久了,沒有新鮮感,另方面由於大家開始群起模仿,形成削價競爭的局面,在此情況下,游先生轉作外銷日本的生意,家具形式以日本人的習慣為主,如榻榻米桌、古董櫃等,後來又轉做具藝術性、配合雕刻及特殊造型的家具。約四十五歲時,因台灣經濟開始好轉,便停止日本外銷業務,改作內銷。當時他的想法是,好的東西要留在國內,並推動「家庭藝術化、生活藝術化」的理念,家具作品開始重視造型,並可明顯看出與中國傳統家具的差異,具台灣本土的地方特殊性。
游禮海先生認為台灣家具的特色在於:線條流利、風格清秀,和中國家具的風格迥然不同,非常值得進一步發展,但目前大環境對傳統藝術並不重視,大溪家具工藝很難更上一層樓,藉此計劃案的推展傳習,盼能夠將此技藝整理、傳承,為文建會正在推動的文化創意產業鋪路,以發展具台灣地方特色的本土家具工藝。
(二)經歷
民國六十三年,謝資政東閔在副總統任內蒞臨參觀。
民國六十四年,蔣故總統經國先生暨吳伯雄先生蒞臨參觀。
民國六十七年,榮獲台灣省政府建設廳頒發第三名獎狀。
民國七十二年,參加桃園縣立文化中心舉辦「吾土吾民」展出。
民國七十四年,參加桃園縣立文化中心舉辦「大溪唐木家具展」。
民國七十九年,受聘為桃園縣立文化中心「典藏家具評議委員會」評議委員。
參考資料:
陳薏平,1999《大溪傳統家具研究──以供桌為例》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1990《民族藝術薪傳獎》pp.44, 45。